面临2020年“开局之难”的复工难,结果表明,生产自动化、远程运维等的应用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实力,智能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抗风险能力越强。因此,此次疫情进一步加大了中国企业对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认知度,传统制造业将更加积极思考和重视工厂的智能化构建,推进自动化生产线应用。
另外,工业机器人作为未来重要的生产工具,首当其冲便是人机协作。当人与机器同时合作,更需要加装许多传感器以具备人机协同感应机制,去确定其运作方式不会对人产生危害或影响,从机器手臂的位置去定位每个位移,透过更智能的安全设计掌握机器手臂外围状态;当人员进入共同作业范围时,手臂会自动减缓速度,待人员离开后,再恢复原始速度,如此即可在不中断作业的情况下,强化人机协作的安全性。而搭配定位追踪传感器,便能够确认作业中的人员或其他生产相关设备都在正确的位置,借助追踪这些人员和对象,以及两者的互动状况,管理者即可全盘监看生产流程,并依此判断什么时候、哪段流程需要调整。
其实,厂房之所以透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来监测数据,无非就是想掌握生产质量,达到某种制程条件。借助制造过程中的数据采集,将能进一步运用后端平台运算做大数据分析,帮助企业获利。
谁能快速反应市场变化、生产多样化产品,谁就是赢家,而大数据即是能加快决策速度、预测未来的切实应用。数据采集永远是厂房智能化的重点,但若信息未经过处理,只是浪费储存空间的无用垃圾,必须透过虚拟信息与实体系统(Cyber-Physical System)的结合,将数据传到云端进行储存、分析,形成决策,进而再回过头来指导生产。依据长期量测、统计与分析生产过程的相关数据,当有制程质量逐渐偏离、设备精密度变差的情形时,便可提早进行预防性保养、维修,甚至发展成先进设备控制的预警系统,达到自我监测和预测功能,以维持产品制程稳定性、提升良率。

大数据的实际应用,富士康通过物联网技术,累积多年生产在线的各种机台数据,并利用影像辨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,为这些机具设备连上神经与大脑做大数据分析,得出生产环节中每一个制造流程的结果;加上各种智能感测与传感网络的导入,便可做到让机器独立自主运作,在黑暗中也能完成生产。
谈工业4.0,关键在数据背后的决策优化。在智能制造的流程中,机器人并非要完全取代人力,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劳动工作的“操作者”,而是晋升到经由后端的大数据分析来下策略判断,成为生产过程的“设计者”、“决策者”以及流程的“管理者”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构建智慧工厂
有着中国电子生产制造行业风向标之称的2020年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即将于7月3-5日在国家会展中心(上海)5.1、6.1馆盛大召开,聚焦精密电子生产设备和制造组装服务,展示电子制造核心科技。汇聚行业优秀电子制造设备厂商,展品范围涵盖整个电子制造产业链,为全产业链呈现电子行业智能制造创新解决方案。期待7月与各位在上海相聚!
本届展会采用实名制认证预登记
锁定下方二维码
免费注册参观 productronica China 2020
免排队入场!

【广告】
▽ 点击阅读原文,报名参与2020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。